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今天的工程機械行業普遍陷入了嚴重的焦慮和內卷之中,因為行業掉進了“存量陷阱”。
(相關資料圖)
什么是存量陷阱?
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按照增量市場設計的產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過剩,這讓主機廠感到十分焦慮。他們試圖通過降價和降低商務條件來增加銷量,卻讓企業掉進惡性循環的陷阱中難以自拔。由于銷量下滑,經銷商人員和庫存也嚴重過剩,面臨生存危機,也感到十分焦慮。設備保有量嚴重過剩,租金下跌,開工率下滑,掙錢越來越難,用戶也感到焦慮。
行業里的每個人都深陷泥潭,似乎只有設備銷量增長才是唯一的突圍之路,可每個人都知道市場不可能一直增長。出路在哪里呢?
(圖片來自網絡)
存量陷阱的根源在哪里?
人們已經習慣于增量市場的思維模式,制造商按照60萬臺設計的挖掘機產能,市場需求卻掉到10萬臺/年以下;經銷商按照每年20億元營業額配置的人力資源和組織架構,當營收下滑到2億元以下時,就會不知所措;用戶就更不用說了,需求1萬臺設備的市場里,廠家硬是用財務杠桿超賣了2萬多臺設備,油價和人工成本在漲,可設備臺班費卻一降再降,賺錢越來越難,怎么能不焦慮?
存量市場的“經濟基礎”改變了,如果企業的“上層建筑”沒有改變,就無法健康前行。所以我們看到了企業降薪、裁員,關閉分公司,甩賣呆滯庫存等現象,這都是落入存量陷阱的被動應對。
2023年中國工程機械客戶體驗調研顯示:幾家大企業的客戶體驗指數比一年前下滑明顯,廠家和經銷商的“瘦身”、服務資源不足已經對市場和用戶產生了負面影響。
行業已經不是第一次面對市場下滑,我們從以前的經驗教訓里學到了什么?企業為存量市場做了哪些準備?喊了十幾年后市場轉型,可每次企業談轉型都是在銷量下滑時,不投入何以轉型?等市場恢復時,企業馬上又把重心轉向銷售,把發展后市場變成實實在在的“口號”。
產能錯配,資源錯配,當然會焦慮。可是存量市場并不是中國特有,海外成熟市場比中國更早進入存量市場,那時處在上升通道的中國企業只顧為自己的高增長歡欣鼓舞,卻不愿學習卡特彼勒如何玩轉存量市場的經驗。
近十年來,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升,讓我們產生了一種盲目樂觀的自信,認為中國模式天下無敵,可以“卷”死一切牛鬼蛇神,遠比外資品牌的管理模式更有競爭力。
不可否認,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獨到之處,但我們同樣需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行業今天的被動局面完全是因為我們對于存量市場缺乏研究和準備。
如何避免存量陷阱?
如果增量市場時期沒有居安思危,就很可能掉進存量陷阱,今天就會不知所措,陷入焦慮內卷或躺平放棄的怪圈。
在《終身成長》一書中,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發現了固定型和成長型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它們體現了對應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的兩種不同心態。當我們認為自己比西方企業更強的時候,我們就掉進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會屏蔽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面對存量市場就會不知所措。
通過發展后市場來應對存量市場的銷量下滑,國外品牌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卡特彼勒的代理商后市場貢獻率可達60%以上,中國品牌的經銷商卻只有10%,我們總喜歡強調中國的國情不同,卻沒人思考中國的國情有何不同,為何不同。
中國企業過份強調市場占有率的作用,從來沒人研究設備超賣后會產生什么副作用,存量市場需求錯配時經營模式需要如何改變。看到國外企業后市場貢獻率很高,一些主機廠也壓著經銷商增加配件庫存,可副廠件競爭激烈,客戶流失嚴重,導致經銷商配件庫存積壓,又陷入庫存錯配的陷阱中。
接受存量市場是發展的必然階段,理解存量市場面臨的新挑戰,了解存量市場的生存法則,才有可能繼續前行。
請不要把卡特彼勒等外資品牌只當做競爭對手,他們也是中國品牌的老師,教我們如何應對存量陷阱。《論語》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很多中國企業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可在找到正確的道路之前卻走了很多彎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轉載時未經作者同意不得隨意修改。
掃碼關注
打賞在看
杰克的下午茶
咨詢 | 交流 | 分享 | 合作
點一下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資訊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作為汛情臨時安置點,自8月4日起,河北省涿州市西丁市口學校就為這里的
以“聚勢創新向光而行”為主題的HICOOL2023全球創業者峰會8月25日晚在
第七屆廣州老博會于8月25日至27日在廣交會展館A區舉行,展出面積約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