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詩人李白寫有五言詩《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2、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首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寫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戀著丈夫的心緒。
3、 《秦桑曲》是曲作者借用詩中“秦桑”一詞,運用流行在陜西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煉后創作而成的。
(相關資料圖)
4、樂曲通過委婉、纏綿、激情的旋律變化,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盼望早日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
5、 該曲的創作手法簡潔精煉,曲式結構嚴密緊湊,它繼承和沿用了戲曲板腔體的各種板式轉換,全曲有“蘇板”(引子部分)、“慢板”、“緊板”(快板部分)、“閃板”及“散板”等多種板式的變化。
6、引子部分運用了多變的節奏轉換,借以表現激越的思緒,猶如潮水拍打著心弦。
7、漸漸地音樂由激動轉為平靜,慢板部分以委婉、柔和的音調,深情地傾訴了思念遠方親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在轉到快板部分之前,運用了碗碗腔音樂中常見的七度音程大跳,作為承前啟后的連接和感情由悲轉激的紐帶,使音樂急驟轉化,情緒激昂,節奏變緊,使思念的急切情感進入高潮。
8、樂曲的尾聲與快板部分是一氣呵成的,在節奏上比較自由,具有散板性質,但散而不松,激動的情緒給人以渴望急切之感(見邵吉民《秦桑曲與陜西秦箏流派》)。
9、 古箏發源于秦地,也稱為秦箏,我個人認為,此處所講的“秦”是對地望的稱謂,其地域覆蓋面是很廣的,并非只是指古代秦國的某地,因而在發展過程中與西北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有著血肉聯系。
10、《秦桑曲》借鑒了陜西民間音樂,尤其是地方戲曲的音階音律特點,形成了以下兩個主要風格特征: 一、在音律上表現為徵調式七聲音階中的兩個特性音(也稱偏音)4與7的音高帶有微差,4音略偏高(接近于升4),7音略偏低(接近于降7),而且根據旋律的進行,這兩個音還具有游移性和不穩定性。
11、它們的游移走向通常是4向3音的方向游移,7向6音的方向游移。
12、這種由不穩定到穩定的傾向,形成了樂曲獨特的韻味。
13、 二、在旋律進行上的特點是:在一般情況下,上行跳進,下行級進。
14、這種曲調旋法,具有鮮明的對比性,上行跳進可產生激動、活躍的情緒;下行級進則產生委婉、哀怨的效果。
15、音樂通過旋律進行中級進與跳進的交互運用,委婉中有哀怨、激動中有抒情,使人在跌宕錯落、莫辯宮商的離迷之際,充分領略了陜西音樂中的神韻,感受到樂曲所表現的“熱耳酸心”的藝術效果。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環球微動態丨東方公安破獲一起重大濫伐林木案 2名“光頭強”被抓
下一篇:最后一頁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前期撤離空間站組合體、已獨立在軌飛行
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6月6日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已于當地時間5日下
世界環境日|西藏:綠染雅江滿目景6月5日拍攝的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