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山二黃
(相關資料圖)
秦嶺南麓、巴山北坡,地理位置決定了竹溪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被著名漢劇表演大師陳柏華稱為“漢劇之母”的山二黃,就是當地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珍寶之一。
山二黃流傳200多年?被譽為“京劇聲腔之源”
“二黃”來自安徽,形成于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里,二黃都同西皮腔調并用,合稱“皮黃”。
清代黃岡、黃陂一帶流傳的家譜,均有祖上族人遷徙鄖陽的記載,鄂西北各縣及陜南諸縣亦有清代黃州會館舊址。清乾嘉年間,善唱二黃的移民來到鄂西北山區,長期融合流變后發展出一種地方劇種——山二黃,俗稱“靠山黃”。
紅色革命題材山二黃劇《青春何恐》。
據資料記載,在十堰地區,山二黃流傳200多年,流派較多。傳承脈絡清晰、有據可考的山二黃老藝人中,不得不提到房縣藝人范大德和他祖父范仁保,以及竹溪藝人童覺平。
咸豐十年(1860年),范大德(1886年—1959年)的祖父范仁保領班赴陜西安康三義廟等處設園售藝,并留住安康辦了“祥瑞班”,傳了“瑞、彩、方、盛”4個字輩的藝人。其中知名者有生角周瑞福、凈角夏瑞告、生角與末角兼演的姚彩盛等。
早期的山二黃以清唱為主,俗稱“坐萬字”。童覺平(1900年—1983年)祖籍為黃州府羅田縣,清乾隆中期,他們家族遷居竹溪縣城,開始以經商營生,至第三代即以傳唱山二黃,興辦“萬字”(即座堂清唱)出名。
清道光至光緒年間,鄂西北各縣藝人相繼組班立社,掛衣登臺。清光緒年間,黃龍灘富豪蕭明甲出錢聘何宏生、周慶云等為師,按“天、子、重、英、豪”五字排輩,開辦科班。該科班只辦到“重”字科,但培養的人才不少。其中,陳天慶于抗日戰爭初期曾兩次應邀到陜西安康、漢中等10多個縣市演出數月,在當地有“漢中紅”之譽;王子清以唱功取勝,曾在安康縣城擺擂連演48天,座無虛席。
在皮黃腔系的劇種中,山二黃尤重唱工,唱腔有通俗易懂、明快流暢、易于傳唱等特色。因成熟完備的聲腔體系和源遠流長的傳承脈絡,山二黃享有“中國京劇聲腔之源”的美譽。上世紀初,鄂西北知名山二黃戲班頗多,竹溪“三亦社”“新溪劇社”等皆有一定影響。
2011年,成立于1956年的竹溪縣山二黃劇團更名為“竹溪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以下簡稱山二黃展演中心),為國家級非遺——竹溪山二黃(漢調二簧)劇種的保護、傳承和展演單位,系全國唯一表演山二黃劇種的專業藝術團體。
選拔人才到專業院校學習?多次參加省市大型演出
“這君子誠心留戀與我,但愿他差媒人前來說和……”近日,記者來到山二黃展演中心的排練廳,青年演員正在排練傳統折子戲《拾玉鐲》,動人的唱腔、優美的身姿展示了專業的水準和扎實的功底,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與傳承希望。
負責人華云告訴記者,沒有演出任務時,演員們每天都到單位練早功,之后按照角色類別排練劇(節)目。此外,山二黃展演中心不定期邀請省、市級專家和戲曲院團專業老師對青年演員進行指導。現階段在排的傳統折子戲還有《掃雪打碗》《打焦贊》《三岔口》等劇目。
上世紀九十年代,竹溪山二黃陷入戲曲角色斷檔、戲種瀕危的困境。竹溪縣委、縣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門一致認為,“傳統戲曲留鄉愁,保護傳承靠后生,必須從娃娃抓起!”2015年8月,竹溪縣公開招錄選拔31名有文藝愛好、有志學習和傳承傳統戲曲文化的青少年,送入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院開辦的竹溪山二黃專業班,以傳承和弘揚這一稀有劇種。
近年來,山二黃展演中心精心編排節目,先后參加湖北藝術節、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荊楚名團聚江城展演、十堰市地方戲曲調演等大型演出活動。
不斷創新讓劇目更接地氣?《山茶花》榮獲屈原文藝獎
多年來,山二黃展演中心不僅努力保護、傳承戲曲藝術,也在為戲曲藝術融入社會、表現生活不懈努力。新編劇目《山茶花》《青春何恐》進一步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在戲曲表現形式、音樂創作等方面進行創新,取得較大成功。
大型山二黃現代戲《山茶花》以脫貧攻堅為時代背景,以地域茶文化為特色,在繼承山二黃傳統聲腔特色的基礎上,采用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并通過融合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呈現現代化的舞臺藝術效果。
現代戲《山茶花》在省內多次上演,好評不斷。
紅色革命題材山二黃劇《青春何恐》借用情景劇的表現形態,將戲曲音樂、現代音樂、戲劇舞蹈等元素與大革命時期風起云涌的時代特征融為一體,展現何恐烈士短暫而又波瀾壯闊的一生及其無所畏懼的革命生涯。
近年來,《山茶花》榮獲第十一屆屈原文藝獎,《青春何恐》《幸福找上門》及傳統折子戲《斷橋》《坐宮》《掛畫》《擋馬》《活捉三郎》先后在十堰市地方戲曲調演中榮獲“優秀劇目獎”。
山二黃展演中心的演奏員、司鼓楊淄堯,自小在其外公——省級非遺傳承人楊振武的耳濡目染中學習戲曲演奏知識。“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所言不虛。他說:“小時候外公多次叮囑我,打擊樂也要入戲,鑼鼓要成為訴說劇情、抒發情感的組成部分……”
竹溪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演職人員合影。
近年來,楊淄堯先后在《山茶花》《青春何恐》等劇目中擔任主要伴奏司鼓一職,如今已成為山二黃樂隊的負責人兼縣級非遺傳承人。“我會繼續堅守藝術理想,刻苦鉆研,博采眾長,在藝術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為山二黃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光和熱。”楊淄堯表示。
千古文化絕唱
經歷史沉淀,愈顯厚重
愿竹溪山二黃
能繼續發揚光大
讓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
繼續傳承
(責編:汪澤滋)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下一篇:最后一頁
人民網北京8月15日電(高清揚)今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14日,北京8
李鯤再次回到家鄉創業,還要從一場“雙創大賽”說起。3年前,濟南新動
綠意盎然,靜動結合,功能分區劃分科學……今年6月底,家住北京市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