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大別山,美景在羅田。
【資料圖】
地處革命老區大別山南麓的羅田縣,景色秀麗、風光無限,境內有天堂寨、薄刀峰、天堂湖、圣人堂、燕兒谷等著名景點,是大別山核心景區、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所在地,也是全國聞名的板栗之鄉、甜柿之鄉、茯苓之鄉。
然而,羅田之美遠不止此。蓬勃興起的特色農業是羅田又一大亮點。
近年來,羅田縣立足綠色、生態優勢,秉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五個一”工程(“一棵樹”“一株草”“一只羊”“一粒種”“一根線”),持續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鏈突圍發展,不斷補鏈強鏈、補鏈延鏈,全面做大做強現代農業,以五業“鏈”動繪就了一幅美麗“豐”景。
管好“一棵樹” “管”出栗林百萬畝
初夏時節,穿行于羅田,漫山遍野的板栗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散發著生機勃勃的希望。
羅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國板栗的原生地,是南方板栗主產區的中心,是首批命名的中國板栗之鄉。板栗是羅田縣種植面積最大、單品總產最高、涉及農戶最多、生產技術最成熟、老百姓感情最深厚、對外影響最廣泛的一宗農特產品,也是羅田縣涉農產業中最有基礎、最有特色、最有潛力、最有影響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當地,全縣海拔800米以下都有大面積板栗林分布,種植覆蓋全縣90%以上的村灣。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
如何讓優勢產業煥發出更大活力?近年來,羅田全面實行鏈長制,書記、縣長親自擔任鏈長,助力市場主體積極發展板栗種植和套種林下經濟,加快農旅融合,構建“以三產促二產帶一產”的板栗產業鏈。其中,羅田縣天堂和美生態園高舉“羅田板栗”這塊區域公共品牌、補特色產業短板,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特色產業。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物聯網”模式,集板栗標準化種植、觀光采摘、林下種養、民俗康養、休閑度假、特色購物和綠色餐飲于一體,開創了板栗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構筑產業鏈,“鏈”出新優勢。
截至目前,羅田板栗種植面積達101.5萬畝,年產量約6萬噸,綜合產值達16.8億元。形成了“家家有栗園、產業連萬家”的產業經營格局,以及較為完善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服務全產業鏈體系,開發有“開口笑”板栗、板栗罐頭、板栗醬等20多個加工產品,年加工速凍板栗米1.1萬噸,板栗罐頭年生產量達6000多萬瓶,保鮮板栗仁1000萬袋,暢銷國內30個省市。此外,全縣已建成羅九、羅勝、318國道三條面積過15萬畝的百里板栗長廊;面積過300畝以上連片板栗基地有1050個;年產量過500萬公斤的鄉鎮有7個。
久久為功,碩果飄香。2018年,經中國農產品區域品牌研究中心評估,“羅田板栗”品牌價值達到21.34億元。2020年“羅田板栗”評估價值為26.98億元。羅田板栗入選湖北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板栗之鄉 湖北羅田”入選央廣臺“品牌強國”工程,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種好“一株草” 種“出”產業新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繼續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高度,推進力度空前。
而作為當地特色產業、傳統優勢產業、農業支柱產業和重點品牌產業,中藥材產業鏈是羅田縣三大重要農業產業鏈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縣中藥材年種植面積達22.12萬畝,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標準化基地100個,1000畝以上中藥材種植基地共5個,全年中藥材鮮品產量達到9.63萬噸,產值16.5億元。
然而,羅田中藥材產業一度面臨著巨大困境:中藥被賤賣了,藥方被閑置了,注冊保護的萬密齋6大類59個品種系列商標,23個準字號藥品、76個健字號保健食品,價值沒有完全發揮。
如何破局?“強化科技支撐、提高加工水平、補齊生產短板。”羅田縣在摸索中找到答案。羅田縣委、縣政府將中藥材作為三大重點產業鏈之一重點培育,制訂了《關于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推動羅田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還聘請省農科院編制了《羅田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6年)》,成立了羅田縣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助推全縣中藥材高質量發展。同時與湖北省農科院開展技術合作,成立大別山九資河茯苓產業研究院,加強道地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科技賦能,讓羅田中藥材“種”出新優勢。
通過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羅田中藥材品牌越擦越亮。“羅田茯苓”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道地藥材“一縣一品”優勢品種;九資河茯苓、羅田天麻入選“十大楚藥”;投資5.3億元的大別山道地藥材產業園即將竣工投產,將成為大別山優質道地藥材原料基地和區域交易中心。
截至目前,羅田擁有中藥材種植、加工方面的龍頭企業1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年加工量約5.2萬噸,中醫藥系列加工產值超過28億元。規模以上中藥材農產品加工企業共有6家,2022年加工產值超過5億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正光、大別山藥業、大別山葛業)。
養好“一只羊” “養”出富民新坦途
羅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國家大別山水土保持型生態功能區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達70%,縣域宜牧草場95萬畝,為大別山黑山羊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羅田,黑山羊產業在大別山牧羊女劉錦秀的全力帶動下、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不斷發展壯大,已建立大別山黑山羊“育種、養殖、收購、加工、品牌、銷售、服務”一體化產業發展體系和“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協會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以羅田為核心的跨縣域3.8萬戶養殖黑山羊增收致富,成為大別山區聯農帶農的新型富民產業。
“大別山黑山羊”被原國家質監總局認定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進入中國地方優良品種名錄;2019年,又入選“全國100個具有代表性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20年,“錦繡大別山·生態黑山羊”入選“品牌強國”工程。
隨著特色品牌不斷唱響,羅田黑山羊銷售渠道遍及全國各地,憑借著肉質鮮美、滋補功能強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2021年還成功入駐250家盒馬鮮生分店。然而,要想繼續發展壯大,還需在供應鏈打造上發力。
如何拓寬渠道?對標學習廣東省培育“千百億名牌”、帶動千家萬戶農民致富的“溫氏經驗”,羅田進一步優化提升黃岡大別山黑山羊產業發展“錦秀模式”,精心培育“湖北一只羊”產業。
持續為企業紓困解憂。創新實施“國有+民企”混改辦法,成立湖北錦秀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黑山羊產業頭部企業進行打造,及時有效地解決了企業生產設備更新改造投入不足、承接政策項目和金融信貸渠道不暢等問題,走出了一條國企與民營企業共贏發展之路。
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大力支持名羊公司在武漢建廠,與其他省份企業合作;建設現代冷鏈物流中心、深加工車間及羊肉熟制品配送車間,提升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充分利用黑山羊養殖育種優勢,在三里畈鎮鏨字石地標優品示范區建設10萬只的智能化肉羊育肥產業園,打造“盒馬村”。同時,以大別山黑山羊品牌為核心,積極支持開展大別山黑山羊品牌建設及渠道推廣。縣政府補貼5萬元,每進駐一個盒馬鮮生分店,建設一個用于銷售黑山羊并帶動其他地標優品銷售的“大別山小木屋”。
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組建運營大別山牛羊研究院有限公司,加快黑山羊種質資源提純復壯,提高生產加工能力,加大產品深度研發,湖北名羊公司開發五大系列24個品種52個單品,供應盒馬鮮生250家門店,將一只羊的綜合價值從2400元提升到5700元。
全鏈條發力,讓大別山黑山羊產業走上發展快車道。2022年,羅田黑山羊存欄19.39萬只、出欄18.53萬只,一產產值5.2億元,加工產值8.65億元。同時建有標準化養殖基地33個,設計年出欄100只以上規模養殖場357個,年加工能力達30萬只的肉羊屠宰加工龍頭企業(名羊公司)1家,并擁有原種存欄達5000只、年對外供種能力達1萬只以上的鄂東地區最大的大別山黑山羊種源基地。
育好“一粒種” “育”出制種“金芯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考題”,優質良種是農業豐收的根基。
一粒好種子,牽動著億萬農民的心,是忙碌一年贏得好收成的心之所系。培育好一粒種子,是國家所需、人民所盼,更是羅田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如何做強種源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羅田縣農業農村局找到答案:根本出路在科技。
近年來,羅田縣結合當地實際,通過實施“教授回鄉”計劃,成功引進國家水稻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教授朱仁山科研團隊,建設研發基地,計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將羅田打造成為國家級紅蓮型雜交水稻“芯片”生產基地。
在完成土地流轉、基礎設施改造和總體規劃后,中巴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試驗基地已正式落戶羅田縣河鋪鎮,首期建設面積1200畝。2022年6月15日,第一批秧苗開始插種。一畈水稻經過雨季低溫的考驗,長勢喜人。目前,湖北種子集團、豐樂種業、華泰種業、國寶橋米、慶發禾盛等企業與基地建立種子研發合作。
按設計,中巴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試驗基地將力爭3年內建成省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5年建成國家級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2023年將制種面積擴大至1萬畝、2025年擴大至3萬畝。經科學預估,整個項目建成以后,羅田縣年制種量可突破750萬公斤,種業產值可達1.5億元,帶動當地農民、農業合作社、物流等行業增收2000萬元以上。這將極大促進全縣水稻種植業向制種產業的轉變,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立足打造制種大縣的目標,目前,羅田正進一步加大種業發展力度,做好種業發展規劃,整合好各項資源,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制度創新,制定優惠政策,全面擴大基地規模。
按計劃,羅田今年將升級、新建三個制種基地:將武漢衍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制種基地擴大2500畝,使之總面積達3750畝,涉及周邊10個村;推進北京科源制種公司在河鋪鎮的制種基地建設,面積約300畝;湖北谷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駱駝坳鎮與羅田萬家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意向協議,計劃建設制種基地500畝。
牽好“一根線” “牽”出強農新業態
在羅田,有一個“銷售故事”令人津津樂道:過去板栗剝了才好賣,但如今是連著刺球賣,且銷售火爆。
2022年9月,羅田縣駱駝坳鎮燕窩灣村第一書記、助農主播谷哥徐志新的一場直播使“羅田板栗刺球”一炮走紅。僅僅一個星期,累計完成鮮板栗球銷售7萬單36.4萬斤,為栗農直接創收65.52萬元。
電商之下,以農產品為牽引,中國農業格局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重塑。
那么,如何讓農業發展緊跟時代節拍?經過探索,羅田找到答案:牢牢牽好“一根線”,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讓農產品火出圈。為了鼓勵支持電商直播新業態,結合全縣數字電商興農實際,羅田縣還組織專班起草了《羅田縣支持電商直播助農若干措施》。如今,在羅田,電商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鄉村振興的新舉措。羅田縣燕兒谷電商平臺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者與實踐者。
2021年以來,羅田縣燕兒谷電商平臺創始人徐志新牢牢抓住農村電商的風口,開啟助農直播,迅速掀起一陣網銷熱潮。平臺建立以來,銷售農產品總額達2.5億元,自發和代發物流超1000萬件,其中超1.7億元的優質山貨通過公司旗下助農IP谷哥(徐志新)抖音直播間走到千家萬戶。
順勢而為,更要敢作敢為。
為賦予農業更多高科技元素,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和“消費品下鄉進村”雙向流通渠道,近年來,在羅田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推動下,羅田縣統籌資金3.5億元建設了大別山特色農產品智慧物流中心,引入湖北三峽銀嶺冷鏈物流公司整體租賃,統一運營管理,在各鄉鎮建設了10個鄉鎮綜合服務站,村一級建設了200余個標準服務點。同時,爭取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以及縣級配套資金共720萬元,建設田間倉儲冷鏈設施和第一車間,“112四化”農產品流通“地網”基本建成。此外,該縣還與江西廣潯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謀劃建設縣級綜合物流園,擬通過“智慧羅田”“電商扶貧”等項目,打造一批網紅爆款產品,推動農產品由單一業態向“電商+基地”“電商+商貿企業”,逐步構建農產品流通“天網”。
截至目前,羅田縣新建在建助農直播基地30處,個人開辦網店2351家、微店5283家,電商企業367家,2022年網絡交易額達10億元。
大別巍巍,壁立萬仞,見證時代創新故事;義水悠悠,千載奔流,發展脈搏生生不息。毋庸置疑,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羅田邁出的步伐越來越快,成效越來越明顯。
(責編:白楚云)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黃岡地區實現141個鄉鎮充電設施全覆蓋
下一篇:最后一頁
7月4日,正在日本訪問的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格羅西向日本政府
國際原子能機構4日公布針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的綜合評估報告,強調這份
當前,美式民主日益空心化,政治極化使得美國社會對立和分裂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