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景村”共融 點亮鄉村振興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黃州區陶店鄉袁家鋪村繪和美鄉村新畫卷
7月4日,走進黃州區陶店鄉袁家鋪村,只見千畝荷花盛開,清風拂來,搖曳生姿。
近年來,袁家鋪村依托萬畝產業園,不斷外樹形象、內塑品質,走出了一條產村相融、農旅互促、業興村美的路子。2021年該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2年榮獲黃岡市“十佳優秀美麗鄉村”,今年又申報了“中國美麗宜居村”。
打造田園綜合體,帶動村興民富
“釣魚不僅有飯吃,還有水果吃……”開業不到1個月的黃岡聚龍釣場里,一名網紅穿梭在兩個大魚池、幾十名釣友之間賣力直播。
袁家鋪產業園占地1萬余畝,2011年建成,是黃岡市最早的現代化特色的田園綜合體。產業園中有10余家市場主體,種植有葡萄、火龍果、藍莓、冬棗、木瓜、桑椹、秋葵、水蜜桃等特色水果,一年四季瓜果香。自農業種植衍生青少年農業實踐基地、拓展訓練基地、樂膳館、農家樂菜館、農耕文化體驗館、休閑垂釣中心等項目。每年鄉村游接待游客量超20萬人,并帶動路口鎮、堵城鎮、陳策樓鎮周邊區域由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轉型。
2021年,產業園又引進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發電項目,利用現有水體資源打造標準化漁業基地,實現土地資源價值最大化。通過產業發展,村集體年收入達到250余萬元。
“村民年均收入與10年前比,增加了萬余元。”袁家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志劍說,產業興旺的同時農民荷包也充實。每年有150余名村民在產業園內就業,同時村民還可以流轉土地獲得分紅。去年村里創新發揮“互聯網+”作用,引進電商平臺,幫助村民增加收入,僅“村村興”平臺銷售手工豆絲就達1500余公斤。
提檔升級,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有花、有果、有蔬,產業園區里四季美景不同,為村莊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變村莊是從修路開始的。”趙志劍介紹,袁家鋪村曾是黃州區人口最多、版圖面積最大的貧困村。出行難、就業難、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薄弱等問題,致使很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
2019年,為了更好服務產業園發展,袁家鋪村投入30余萬元,將原寬3.5米的陶袁路擴寬到5.5米,并進行硬化刷黑、美化。2022年,該路被評為“黃岡市十大最美鄉村振興路”。“灣到灣,灣到田,之后年年修,如今路修到了田間地頭。”
道順民心順。該村投入100余萬元,發動群眾全員參與,大力整治村莊環境。從整治亂堆亂放“小切口”入手,拆除雞舍7座、豬舍6座、柴草堆30余個、牛欄20個、危房4幢;對20個小組42個當家塘和6條溝渠,進行全面整修、加固、清淤,改善蓄水排水功能;在趙家潭湖區栽種水杉樹1000余棵,努力提升人居舒適度。
道路凈,村莊凈,庭院凈,溝渠凈,河塘凈,“村美”與“產美”相接、相融。
傳承特色文化,讓和美鄉村更有精氣神
“開展傳統文化活動,不僅有了人情味,而且增加了凝聚力。”在新建成的龍燈文化館,65歲的退休教師袁道林自豪地說。
今年,該村籌建龍燈文化館、龍舟文化館,村民、市場主體老板自發募捐,共籌集50余萬元,讓舞龍和賽龍舟等傳統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起來。
正月初五,袁家鋪村121節“長龍”亮相黃岡市“東坡廟會·舞龍鬧新春”節會,迅速成為媒體追捧的焦點,袁家鋪村舞龍視頻點擊播放量高達3000萬人次。消息傳回村里,全村人沸騰了。
端午節前,該村買回2條龍舟,組織村民進行訓練。為了給訓練的隊員們加油,村里的婦女還成立了腰鼓隊助威。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根脈,是一個地方獨有的特殊資源,也是最吸引人、賣點最大、流量最大的特殊資源。”紫金果園老板陳新利說,每年村里搞文化活動,他都會捐款。
“我們請史志專家撰寫了共計40萬字的《袁家鋪村志》,同時正在挖掘本地紅色文化、知青文化。”趙志劍表示,鄉村振興要以文鑄魂,讓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方能打造出“環境美、產業旺、文化興”的富民惠民樂民新業態。
業興、村美、人和。袁家鋪村正一步一個腳印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記者手記】
奏響同頻共振和美曲
“走出去的人都愿意常回來看看,引進的市場主體愿意來捐款捐物發展村級文化。這個村很有人緣!”采訪中,陶店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曾凡林這樣評價袁家鋪村。
一個村有“人緣”,說明這個村人氣旺,是個能讓人“和氣生財、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好地方。
袁家鋪村整合農旅資源、生態資源和社會資源,彈奏生活、生產、生態、生意同頻共振曲,既增強了鄉村振興發展后勁,也為老百姓拓寬了增收渠道,繪就了業興、村美、人和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責編:白楚云)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速看料】湖北“科技之花”盛開非洲大地
下一篇:最后一頁
瑪麗婭木罕·如孜瓦克正在采收套種的辣椒。 趙飛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7
“今日俄羅斯”網站7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新的對外關系法意味著什么中
“這不能消除民眾的不安,我們反對排海!”在看到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