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社合肥5月27日電(記者陳諾、戴威)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劉洋、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張偉君等合作,通過發展低串擾相位參考信號控制、極低噪聲單光子探測器等技術,實現了光纖中1002公里點對點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創下了光纖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的世界紀錄,也提供了城際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鏈路的方案。
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系統原理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供圖)
量子密鑰分發基于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可以在用戶間進行安全的密鑰分發,結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進而可實現最高安全性的保密通信。然而,量子密鑰分發的距離一直受到通信光纖的固有損耗和探測器噪聲等因素的限制。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協議利用單光子干涉的特性,可以有效提升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工作距離。
據了解,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采用了王向斌等人提出的“發送—不發送”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協議,與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了基于“純二氧化硅纖芯”技術的超低損光纖。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發展了極低噪聲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研究團隊還發展了時分復用的雙波長相位估計方案。
該工作實現了最遠達1002公里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獲得0.0034比特每秒成碼率。對系統參數進行優化后,在202公里光纖距離下獲得47.06千比特每秒成碼率,并且在300公里和400公里光纖距離下,獲得的成碼率相較原始“測量器件無關”量子密鑰分發提高了6個數量級。
研究人員介紹,該工作不僅驗證了極遠距離下雙場量子密鑰分發方案的可行性,也驗證了在城際光纖距離下,采用該協議可以實現高成碼率的量子密鑰分發,適合城際量子通信主干鏈路使用。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責編:白楚云)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下一篇:最后一頁
北京時間5月27日,2023賽季中超聯賽第10輪展開角逐,先賽2場全部戰罷,滄州雄獅2-1逆轉武漢三鎮,成都蓉城1
國家稅務總局烏蘭縣稅務局緊緊圍繞“兩個‘向前’、一體‘四好’”工作思路,結合“助企暖企春風行動”和“...
近年來,西寧市城西區大力實施育苗工程,從“選、育、扶、管”各個環節優化年輕干部培養模式,全面錘煉年輕...
西寧市城北區緊抓高層次人才這一關鍵少數,聚焦關鍵領域,創新舉辦“城北區人才大講堂”,為不同領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