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出臺《重慶市全面實施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方案》,全面指導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截至目前,重慶所有區縣全部出臺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全面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村公路路長體系,各級路長負責所轄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養護、運營及路域環境整治等工作。
作為重慶市率先推行實施“路長制”的地區,城口縣積極探索公路治理創新模式,建立健全農村公路“三級”路長管理體系,切實推行“1+8”工作體系,并摸索出一套富有城口特色的“路長制”新模式,其實踐經驗成功入選交通運輸部農村公路“路長制”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
城口縣蓼子鄉梨坪村“四好農村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城口縣位于重慶市大巴山腹地,農村公路具有山高、坡陡、彎多的特點。2018 年,城口縣在重慶市率先推行“路長制”,把精細化管理標準和責任落實到位,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行業主抓、社會參與”的共治格局,趟出了一條農村公路管養與生態文明建設、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創新機制 保障有力度 /
城口在充分借鑒“河長制”“林長制”管理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縣域農村公路管理實際,建立了“1+8”工作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出臺了《城口縣深入推進“路長制”工作實施方案》,強化了責任落實和制度執行,為全面抓好“路長制”工作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一路一長”搭好“臺子” 按照“國省縣道及重要連接道路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原則,推行“一路一長”實名制管理,分路設“長”。設立縣、鄉、村三級“路長”,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全縣“總路長”,縣四家班子有關領導擔任“縣級路長”,各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領導及其他有關班子成員擔任“二級路長”,各村(社區)支部書記、主任及其他村干部擔任“三級路長”,共設立總路長和縣級路長 35 名,鄉鎮級路長 141 名,村級路長 202 名。同時建立健全農村公路管養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按照鄉道每年每公里 2500 元、村道每年每公里 1000 元的標準予以資金保障,確保了“路長制”推進有政策、資金有保障,形成了縣委、縣政府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通力協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
“一路一策”繡足“里子” 制定“一路一策”治理方案,各級路長圍繞“公路管理養護、公路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路域環境整治、公路綠化美化、公路沿線標識標牌清理”五方面內容,對公路沿線附屬設施、路容路貌、交通秩序、綠化美化、標識標牌等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規范整治;全面推行“路長制”月報送制度,縣路長辦會同鄉鎮街道定期召開“路長制”工作會議,使協同聯動更加順暢,簽訂《愛路護路鄉規民約》,通過逐村逐社設置農村公路“路長制”公示牌等方式,廣泛接受社會參與和監督,提高了“路長制”的知名度、認可度。“路長制”實施以來,城口縣各級路長上路巡查 5.08 萬余次,巡查里程 15.97 萬余公里,整改問題 3730 余起,全面提升了農村公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一季一考”抓住“領子” 充分發揮各級“路長”作用,建立“巡查、處置、督查、通報”四步管理流程,明確縣級路長巡查每季度不低于 1 次、鄉級路長巡查每月不低于 1 次、村級路長巡查每周不低于 1 次的標準,每季度開展一次農村公路管養考核,考評結果納入部門、鄉鎮(街道)年度經濟社會實績考核,切實做到每條道路有人管、有人養,實現農村公路管養全覆蓋、無死角。
有了組織、制度、資金等保障,三級路長齊“上崗”,城口縣逐步改變了由交通運輸部門大包大攬的被動局面,農村公路管養由“一家之事”變為“眾人之責”,縣、鄉、村三級實現同頻共振,完成了農村公路管養從“豎線治理”到“冠狀治理”的蛻變。
/ 夯實基礎 發展有深度 /
城口縣的公路大多依河而建,人口擇路而居,近年來,縱橫交錯的道路爬滿了大山“脊背”。截至2022 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達 4512 公里,其中鄉、村道占比 90% 左右,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仍是城口一項緊迫的任務。
建設好農村公路,暢通毛細血管 城口縣積極探索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新模式,出臺《城口縣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十條措施》,變更業主實施主體,多渠道整合項目資源,推動降本增效;樹立“極簡鄉村公路”建設理念,在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注重保留傳統村落民居和鄉土文化,并結合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做好“微設計、微改造、微提升”,把每條農村公路當作景點設計,實現“一步一景觀,一村一特色”;同時探索建立聯農助農機制,充分發揮公路建設的經濟、社會、民生效益;加快實施“四好農村路”改造,不斷完善“布局合理、連接城鄉、安全暢通、服務優質、綠色經濟”的農村公路網。目前,全縣 1122 個村民小組實現通達,1082 個村民小組實現通暢,204 個建制村(社區)通硬化路率和通客車率均達到 100%。
管養好農村公路,改善路域環境 城口縣持續深入推進“路長制”,進一步明確縣、鄉、村三級路長管理職責,加強路政巡查,強化日常養護。自“路長制”實施以來,累計實施公路養護工程 85 個、實施危橋整治 40 座、灌縫 45 公里、貼縫 66 公里、挖補 1.06 萬平方米;積極開展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交通、公安、鄉鎮(街道)多部門聯動,實行“路警”聯合執法,重點清理亂堆亂碼、亂停亂放、以路為市等現象,聚力實現路域環境“八個無”,著力打造暢安舒美的路域環境;累計清除路障 7500 余處,拆除涉路違法建(構)筑物390 余處,查處侵害路產路權案件 570 余件,整治車輛亂停放 13900 余臺次。
運營好農村公路,發展物流經濟 積極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大力發展培育農村運輸市場,累計開通中長途班線 10 條、農村客運班線 31 條、公交線路 10 條;采取“農客預約”模式,解決偏遠村社居民出行難問題,居民出行安全、高效、便捷,實現城鄉客運均衡化發展;大力開展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建成 1 個二級客運中心、4 個鄉鎮交通綜合服務站、23 個鄉鎮物流快遞服務站,182 個行政村物流配送點和 223 個招呼站,全縣鄉鎮物流配送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 100%。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的加快建設,真正實現農產品“走出去”,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在實施“路長制”的過程中,城口縣十分注重農村公路持續融合發展,將農村公路與產業、園區、鄉村旅游等經營性項目一體化開發,積極打造集交通、旅游、文化推廣等相融合的載體,利用農村公路沿線土地積極開發露營基地、自駕房車營地、觀景平臺、休憩平臺等旅游新業態,通過打捆開發公路沿線旅游資源,撬動路域經濟,讓農村公路從單一的通行功能逐步演變成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的“路網經濟”形態。
/ 發揮生態優勢 成效有靚度 /
城口縣擁有“中國生態氣候明珠”“中國老年人宜居宜游縣”“大中華區最佳綠色生態旅游名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中國錢棍舞之鄉”“中國天然富硒農產品之鄉”“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等生態品牌,森林覆蓋率達 72.8%,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保持在 350 天以上,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
修復生態環境路更美 城口縣有著“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巴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金字招牌,農村公路遍布全縣各個區域,全面推行“路長制”,是打造生態優美的路域環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城口始終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養護和運營全過程,大力實施農村公路沿線水土修復、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道路沿線樹木花卉培育、路沿景觀帶打造等工程,開展低碳綠色出行、標識標牌清理、廢棄建筑拆除等行動,“生態修復”各項措施,通過與交通、文旅、林業等部門聯合行動,規范標識標牌、豐富沿線綠植、安裝綠色公路護欄,使農村公路成為連接人文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的綠色紐帶。
挖掘生態潛能路更靚 在農村公路建設管養過程中,城口縣注重保留鄉村特色風貌,積極推進綠色交通廊道建設,打造原鄉品牌,著力將農村公路打造成“最美農村路”“最美鄉愁路”“最美詩意路”,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并成功打造木瓜口公路文化遺址、東安興田公路文化走廊、河魚生態旅游示范路等原鄉文化品牌。綠意盎然的鄉村大道,沿途皆是奇峰峻嶺、山溪流水、高山草甸,移步亦景,農村道路已成了自駕客必到的“打卡點”,放眼望去,路與山、路與水和諧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有了生態的加持,一條條暢安舒美的大巴山美麗生態公路鑲嵌在群山之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路更美,實現了從公路建設優先到生態保護優先的蛻變。
/ 推進自治融合 治理有溫度 /
在深入推行“路長制”的過程中,城口縣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基層社會治理作用,探索農村公路管養與基層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模式,讓基層公眾積極參與農村公路管養工作,實現共治、共管、共享的發展格局。
“路長制”帶動基層“微治理” 城口縣將“路長制”實施與文明實踐相結合,通過開展“文明路段評比”“公路沿線五干凈六整潔”等活動,對農村公路實施包片管理;積極發動村、社區等基層力量,廣泛開展思想發動、宣傳教育、感情溝通,充分調動基層群眾愛路、護路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各鄉鎮、街道建立“積分超市”,將集中采購、幫扶單位、扶貧干部、愛心企業、社會各界捐贈的各類物資統一放入積分超市,將各個村社、農戶包片負責的公路養護績效納入積分兌換考核指標,通過“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方式進行積分兌換,激勵公眾積極參與公路邊溝疏浚、雜草清理、路面保潔等養護工作。積分制將農村公路養護具體事務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效,自治法治德治一體推進,變干部唱“獨角戲”為公眾演“大合唱”。
“路長制”拓寬群眾“就業路” 城口縣積極推進公路管養體制改革,堅持將公路日常養護與人居環境整治、旅游景區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四好農村路”示范鄉鎮創建結合起來,進一步引導村民積極參與農村公路日常管養工作,并針對低技術、小投入等養護工程,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組織實施日常養護。截至目前,城口縣已累計開發公路養護公益性崗位 2624 個,每名護路員每年增收 5000 元,不僅提升了沿線居民的幸福指數和滿意度,還實現了從交通部門被動服務到公眾自我服務的蛻變。
“路長制”打開群眾“致富門” “路長制”的深入實施,為打造全國“最美農村路”“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力助推農村公路更好服務縣域旅游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如今“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農村公路由“通”到“暢”再到“好”,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目前,全縣累計建成鄉村特色產業提升示范基地 59 個、“兩品一標一名牌”52 個,城口中藥材、老臘肉、山地雞、蜂蜜等一大批農特產品應“地”而生,年產值達 10 億元。
依托便捷的農村公路網絡,城口縣以景點為“珠”、公路為“帶”,將各鄉村旅游點串聯起來,形成了“一路通、百業興”的發展景象,生態樂園太平村、農耕記憶平溪村、千里草甸畜牧村、亢谷核心興田村、九重花嶺余坪村、古村院落方斗村等鄉村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為當地帶去了人氣、財氣、文氣,也讓更多旅游者走進城口、暢游城口、享受城口,現已成功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3 個、市級美麗宜居鄉村 10 個、市級休閑農業和鄉旅游示范鄉鎮 4 個;累計新建大巴山森林人家及鄉村民宿 679 家、床位 14668 張,年均接待游客 400 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 8 億余元。
深入推行“路長制”,是城口縣深入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在“路長制”實踐過程中,城口縣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公眾參與是主體,制度健全是保障,協調配合是關鍵”4 個著力點,通過“路長制”小切口推動基層大治理,探索出極具城口特色的農村公路發展經驗。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下一篇:最后一頁
人民日報北京7月9日電(記者張天培)記者從公安部獲悉:截至今年6月底
核心閱讀7月6日至8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大會共對接210
“閱讀小組的活動我幾乎次次不落,每次都收獲頗豐。”北京師范大學“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