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建成通車,廣西首座千米級跨海懸索橋龍門大橋刷新海中橋梁單次最大連續澆筑方量世界紀錄,華南地區首條無人駕駛地鐵南寧地鐵5號線開通運營……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組織召開全區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大會,通過5場主旨報告會、2場技術交流會和多項觀摩活動,總結近年來廣西在智慧交通、數字交通、智能建造等科技創新領域的新成果與新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劉可表示,今后三年,全區交通運輸行業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重實效、強實干、抓落實,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全國前列、西部領先”交通大省相匹配的交通運輸科技創新體系,奮力建設高水平交通強區,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10年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101項
(資料圖片)
小到一輛共享單車的精準定位,大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西江流域船舶、“兩客一危”車輛和12噸以上營運貨車中普及應用,科技賦能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交通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重要位置,舉全行業之力,集中資源、匯聚眾智,實現了從跟蹤追趕為主到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行”的歷史性跨越,在科技研發能力、交通基礎設施建造技術、智慧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行業標準化建設五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廣西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天峨龍灘特大橋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通車,屆時將刷新拱橋跨徑世界紀錄;西江干線省水船閘及特大型四線船閘群關鍵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帶動了西江通航船舶大型化發展,更促使西江航運產業提質升級。
智慧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成效不斷顯現。全國首個海鐵聯運集裝箱自動化碼頭——廣西北部灣港欽州港區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啟用,該項目全球首創的“U”型工藝方案及技術方案,解決了端部作業工藝方案能耗高、投資成本高、設備利用不均衡、裝卸點少的問題;依托于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科研人員通過理論分析、試驗研究、實橋驗證,攻克了超500米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關鍵技術。近3年來,廣西深化綠色低碳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應用,累計產生經濟效益約30億元。
據統計,近10年來,廣西交通牽頭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項目881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101項,高速公路項目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13項、國家優質工程金獎1項、公路交通優質工程獎(李春獎)23項、中國鋼結構金獎7項;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全區擁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56個,涌現出55名高層次人才,地方標準獲批立項150項、發布99項,交通運輸標準體系日趨完善。
發揮平陸運河頭雁作用
科技創新是引領交通運輸發展的第一動力。“十四五”期,廣西將立足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精細化要求,深入實施平陸運河科技專項、強基礎固優勢、補短板縮差距、提品質促融合、增效能激活力五項重大計劃,全面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建成一批省部級以上高水平科研平臺,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人才,構建行業梯級科研平臺體系和科技人才梯隊培育體系。
在平陸運河馬道樞紐施工現場,交通建設者正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全力以赴打造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廣西將充分發揮平陸運河頭雁引領作用,帶動突破一批工程建設共性技術難題,取得一批標志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力爭到2025年,行業科研經費投入年均保持25%左右的增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超100項,產生經濟效益14.5億元以上。
目標已明確,關鍵在于有效落實。今后3年,廣西將在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科研平臺創建、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打好“七場硬仗”,推動交通運輸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在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方面,廣西將實施工程項目帶動戰略,依托交通工程啟動實施一批智慧綠色交通試點示范項目,拉動科研經費投入,聚集資金、平臺、技術、人才,將交通基礎設施大投入大建設的優勢轉化為創新活力大迸發、科技成果高產出的優勢。
科研平臺是實現科技有效供給的重要載體。廣西將按照科學與工程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科技宣教與普及等四類布局,強化穩定支持機制,構建一批行業研發中心、創新聯合體、重點實驗室、野外科學觀測站和科普基地,搭建高水平行業梯級平臺。
廣西將建立高層次科技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進一步打造行業高層次人才隊伍;鼓勵支持科技成果及標準納入工程項目設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柜”走向“貨柜”,實現產品化、產業化。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世界快播:京昆高速陜西蒲城至澇峪段改擴建 以賽促建攻堅硬骨頭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記者馮家順)記者從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5日召
新華社合肥7月5日電題:尋蹤禹跡,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北半球的夏天
記者從黑龍江省氣象局獲悉,7月5日至6日黑龍江大部地區有一次明顯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