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能源局不久前召開的2023年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介紹,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新突破——
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達到13.22億千瓦,同比增長18.2%,歷史性超過煤電,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8.8%。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會后諸多媒體報道了這一歷史性變化,并紛紛發問: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是否意味著煤電的“壓艙石”地位將被撼動?
諸多專家回應:煤電的“壓艙石”地位在能源安全的角度上暫時還不能被替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2050年、2060年,或許可再生能源可以成為“壓艙石”。
那么,同為化石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氣,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石油企業該如何處理好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關系,在能源轉型大背景下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01. 未來30年油氣消費占比如何變化
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各項能源一次消費結構占比為:煤炭56.2%、石油17.9%、天然氣8.5%、非化石能源17.4%。可以看出,煤炭和石油仍是我國主要的能源來源,與此同時,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在逐漸增加。
而放眼全球能源消費平均水平,2022年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為82%,基本上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分天下。
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當下仍處在“化石能源時代”。
▲數據來源:《2023年中石油經研院能源數據統計》
▲數據來源:《2023年中石油經研院能源數據統計》
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在他的個人公眾號“清泉能源”撰文說,按照“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雙碳”目標,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曾給出預測:預計到2030年,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別為42%、18%、12%、28%,到那時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大致是7:3,而石油、天然氣占比總和將達30%,高于目前水平;預計到2060年,煤、油、氣、非化石占比分別為6%、5%、10%、84%,油氣總占比仍將達到15%,到那時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比例約為2:8,幾乎與目前情形顛倒。
▲根據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預測
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數字只是能源消費結構比例的變化,而非絕對數量的變化。按照正常的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全球能源總消費量將持續增長,也就是說到2060年占比15%的油氣,實際總量未必真的下降到2030年的一半。
同時,我們還必須正視,盡管2022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進口量都出現了小幅下降,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還將維持在70%左右的高位,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或將由目前的40%上升至55%。
盡管未來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存在變化,但分析發現,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大棋盤上,未來油氣的重要程度并不會下降。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費占比,也是有效調節油氣資源進口量高、形成多能互補格局的有效途徑。
02. 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今年7月19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2023年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這是“七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召開的第五個推進油氣勘探開發工作的會議。
會議強調,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如何挖掘增產增供潛力,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始終是我國能源發展的首要任務。我國能源發展處于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新階段,油氣資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及未來較長時間需要筑牢的能源安全底線。要清醒認識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立足國內,千方百計增強油氣自主供應能力。
因此,國內石油企業早有共識——聚焦油氣業務、推進增儲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首要任務、根本使命。與此同時,從企業長期發展和全球能源轉型的大格局看,從傳統能源向油氣與新能源并行發展、多能互補格局邁進,勢在必行。“十四五”時期正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
今年4月4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了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啟動會,推動《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落實落地。到2025年,大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積極擴大油氣企業開發利用綠電規模,主要發展目標是:
● 油氣供給穩步增長;
● 綠色發展效果顯著;
● 行業轉型明顯加快。
尤其針對行業轉型明顯加快,《方案》細化解釋為:
大力推進油氣企業發展新能源產業,持續推動能源生產供應結構轉型升級。積極推進陸上油氣勘探開發自消納風電和光伏發電,風光發電集中式和分布式開發。統籌推進海上風電與油氣勘探開發,形成海上風電與油氣田區域電力系統互補供電模式,逐步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03. “三桶油”的能源轉型
國家能源局等有關部門,為我國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的能源工作“劃了重點”,那就是強調在能源保供穩價的同時,深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作為能源供應“國家隊”,“三桶油”的能源轉型工作開展如何?
“三桶油”低碳和在新能源業務拓展上各具特色,側重點各不相同:中國石油在陸上新能源開發、風光氣電融合發展、電動出行領域頗有建樹;中國石化憑借其在制氫來源、氣液儲運和氫能終端上優勢,打通了上下游貫穿的“氫能全產業鏈”,努力打造“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中國海油則因具備豐富的海上工程資源和生產作業經驗,大力發展海上風電。
中國石油
中國石油新能源業務涵蓋了發電、輸電、供電、地熱及氫能、低碳等多個方面,可謂是多面發展、多點開花。2022年,中國石油新建成地熱供暖面積1006萬平方米、新增風光發電裝機容量110萬千瓦,CCUS項目二氧化碳注入量突破100萬噸。新能源業務正逐漸為中石油的綠色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早在2021年6月,中國石油就成立了專門的新能源投資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發展重點,助力集團公司提升新能源業務比重,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自此,中國石油又先后成立了8個新能源公司,2個研究院,1個研發中心。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石油進一步加快了發展新能源業務的步伐——2022年9月,聯合上汽集團、中石化、寧德時代等共同投資40億元成立上海捷能智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切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11月23日,中油綠電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電池銷售;電池制造;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等;2023年3月6日,中石油四川西油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3月15日,由大慶油田和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共同建立的新能源聯合研發中心在大慶揭牌,這是中國石油首家新能源聯合研發中心,將加快推進兩家企業在氫能、地熱能、儲能、智能微網等領域的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
中國石化
中國石化錨定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目標,正積極布局氫產業鏈發展——今年2月,全球最大綠氫耦合煤化工項目——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風光融合綠氫示范項目正式啟動;4月,中國石化對外宣布:國內首條“西氫東送”輸氫管道示范工程被納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石油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實施方案》,該管道建成后,能把在內蒙古乃至中國西部、由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成的綠色氫氣,運送至東部等市場需求旺盛的區域,以緩解國內綠氫供需錯配的問題;6月,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2萬噸/年綠氫示范工程順利投產。
在CCUS領域,去年8月,國內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正式注氣運行,標志著中國CCUS產業開始進入成熟商業化運營。今年7月,該項目二氧化碳輸送管道正式投運。8月8日,中國石化又與寶鋼股份、殼牌、巴斯夫在北京中石化大廈隆重簽署了關于華東地區四方CCUS合作項目的聯合研究協議。
中國海油
中國海油在開發海洋能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具備豐富的海上工程資源和生產作業經驗。海上風電在諸多可再生能源之中,跟中國海油業務契合度高達70%以上,因此將海上風電業務作為能源轉型的主攻方向。有關負責人介紹,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公司正穩妥有序推進海上風電業務,擇優發展陸上風光。
▲中國海油江蘇海上風電場吊裝現場
2019年5月,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及經營管理等。
2021年1月,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清潔能源分公司成立,重點培育以海上風電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
2021年12月至2022年,中國海油曾在短短9個月時間成立4家新能源(綜合能源)公司,聚焦海上風電、太陽能發電、地熱、氫能等業務。
今年3月21日,中海油環渤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標志著中國海油開啟了加快環渤海區域新能源產業布局的新篇章。董事長汪東進提出聚焦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積極穩健發展環渤海區域海上風電等業務,探索打造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應系統。
▲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今年3月,國內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抵達海南文昌海域作業區,這是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離岸距離超100公里的“雙百”海上風電項目,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風電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也意味著我國風電開發從淺海走向了深遠海。5月,該項目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電網投產,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2200萬千瓦時,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
根據中國海油披露的新能源投資發展計劃,“十四五”期間,中海油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占比將達5%-10%。到2025年,目標獲取海上風電資源500萬千瓦到1000萬千瓦,裝機150萬千瓦;獲取陸上風光資源500萬千瓦,投產5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
油氣上游領域具有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通過大力實施清潔用能替代,同步增加油氣商品供應量,是增強油氣供給能力、顯著降低油氣生產能耗和碳排放的現實途徑,也是對構建“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能源供給體系的積極探索。
“十四五時期既是我國能源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作為能源央企的“三桶油”高質量發展、向世界一流綜合能源企業邁進的關鍵期。方向已然明確,大步穩步前進。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上海海洋油氣主編的我國海域首部志書出版
下一篇:最后一頁
制作:程曉霞;文字來源:綜合中國應急信息網、湖北消防;主編:喬明周
人民日報上海8月9日電(記者方敏)近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據新華社電(記者蘭天鳴吳振東)記者9日從上海市司法局獲悉,上海市教